第二届中国生物饲料科技大会专家报告主要观点集锦
11月16日到18日,由生物饲料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生物饲料安全与污染防控国家工程实验室、浙江大学饲料科学研究所、天津博菲德科技有限公司主办的第二届中国生物饲料科技大会在杭州隆重召开,会上农业部畜牧业司饲料处王晓红处长、生物饲料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蔡辉益主任等二十多位饲料行业的专家就当前国内外生物饲料的最新研究成果展开相关主题报告,以下是专家报告的主要观点。
农业部畜牧业司饲料处王晓红处长
中国生物饲料产业发展趋势与产业支持
王处长在报告中指明了发展生物饲料产业政策指引,开发新型饲料添加剂产品的同时,着力提升蛋氨酸生产能力,促进其他氨基酸生产技术更新,增强饲用氨基酸国际竞争力,降低氨基酸生产成本,加强酶制剂、微生物制剂、有机微量元素、植物提取物等新型饲料添加剂研发、生产与应用,引导企业生产要提高饲料质量和动物产品品质、提高生产效率和原料使用效率、维护养殖动物健康和人体健康、保证养殖动物安全和食品安全。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张博润研究员
我国生物发酵饲料研究开发及发展趋势
张博润研究员指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畜牧养殖业占农业比重较大,因此人畜争粮矛盾日益突出,发酵饲料意在充分利用杂粮、杂粕和农副产品下脚料、食品加工业下脚料来生产浓缩饲料,这是对饲料原料的充分补充,而且这种浓缩饲料比豆粕、鱼粉型浓缩饲料价格便宜、用户易接受,这也是发酵饲料存在的空间和理由,我国在生物饲料产业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整体研究与产业化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且发展很不平衡。尽管目前生物发酵饲料存在一些问题,但是随着人们对其研发的深入,相信存在的问题会得到逐步解决。
中国农业科学院区划所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顾金刚研究员
饲料发酵中真菌的研究与应用
顾金刚研究员在主题报告中介绍了饲喂微生物的作用:有益菌通过竞争性抑制作用(包括定殖位点和夺取营养物质)阻止有害微生物在肠黏膜附着与繁殖。由于微生物之间存在这相互作用,某一生态系统中现存的微生物会阻止新的有机体在这一部位的入侵,如嗜酸乳杆菌对猪肠道上皮的亲附能力非常强,从而减少大肠杆菌与肠道上皮结合的概率。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杨培龙研究员
饲用酶制剂研究进展
杨培龙研究员指出,我国已经构建了相关主要技术平台,筛选了大量的具有优良性质的饲料用酶,包括植酸酶、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等。构建了高效的饲料用酶表达生产体系。相关产品已经占据了我国的主流市场并逐步扩充国际市场。但目前仍存在产品应用效果不突出、市场混乱等问题,其原因在于:缺乏行之有效的研究技术;产品或菌株自身存在缺陷;实际生产技术落后,生产和应用成本高,难以广泛应用;缺乏可操作性的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产业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
国家粮食局饲料研究所所长李爱科研究员
生物发酵技术处理棉粕菜粕的最新工艺进展
李所长在报告中指出了我国发酵饲料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展望:发酵饲料在我国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到目前为止,最大问题是对发酵饲料的评价体系不完善,很多产品还未制定国标,因此,我们有待建立发酵饼粕的公正合理的评价体系。在传统营养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强化对发酵饲料消化利用率,抗营养因子的含量,以及益生菌和生物酶等生物活性成分的评价。发展发酵饲料,要促进国家和公众对发酵饲料的认知,进一步促进发酵饲料的准入,结合动物生产的实际需求,开发出更适合各种动物饲用安全、有效的发酵粕类蛋白质饲料,优化中国现有蛋白质饲料资源、促进畜牧业生产发展。强化原料选择的科学性,优化原料生产工艺参数,形成质量安全控制的标准体系,使发酵饲料行业成为真正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江南大学校长陈坚教授
发酵过程优化与控制技术
陈教授介绍了传统发酵过程优化的方法有:基于微生物反应原理的培养环境优化、基于微生物代谢特性的分阶段培养技术、基于反应动力学的流加发酵优化技术、基于代谢通量分析的发酵过程优化技术。陈教授指出,发酵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我们需要通过全局与动态的优化与控制,使发酵过程的可控性最佳,达到饲料发酵的高转化率、高产量、高生产强度相对统一。其中高产量就是要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产品提取费用;高转化率就是要降低原料成本,减少环境污染;高生产强度就是要缩短生产周期,降低设备投资。
浙江大学饲料科学研究所汪以真教授
生物饲料研究与安全
汪教授介绍了相关方面的最新研究结果,指出猪源抗菌肽Hepeidin,是一种调节机体铁代谢的抗菌肽,也能形成类似纤维纳米网状结构网络细菌。早期研究认为抗菌免疫肽在哺乳动物体内主要发挥杀菌作用,然而,抗菌免疫肽在体内的浓度远低于其杀菌浓度。汪教授还指出,生物饲料仍然存在菌种评估不充分,发酵原料和过程等环节风险管控不重视的问题,这就需要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和生产企业从菌种安全性和有效性筛选、生产工艺和设备革新、产品标准制定、产品复配应用技术开发等方面开展工作,提升生物饲料的产业高度。
迈安德集团发酵事业部总经理郝祥生
自动化生物发酵装备的研究与开发
郝总在报告中阐述了发酵饲料的工艺路线和质量控制的关键点,介绍了发酵过程控制与装备的研究和实现发酵自动化的探索与实践,结合迈安德集团的研究与创新具体交流了发酵底物的处理、自动上料、温控通风、自动翻料和自动出料等技术。
希杰集团技术经理国春燕博士
发酵法生产L-蛋氨酸在畜禽营养中的应用研究
国博士在报告中指出,L-Met在肉鸡、仔猪上具有更高的相对生物学利用率,与DL-Met相比,L-Met可以提高机体健康水平,降低氧化应激水平,提高抗氧化能力,并且采食L-Met的畜禽更具有理想的生长性能。
上海源耀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季春源
部分发酵原料在乳仔猪中应用研究进展
季总主要介绍了酸酸乳的作用机理与在乳仔猪饲料中的功效:特殊的乳猪嗜好的发酵风味能刺激采食,多吃10~15%;死菌体的肠道3倍粘附作用,减少IL-8趋化因子的产生,减轻肠炎症状,有6~24小时抑菌效果,减少拉稀-50%~75%;减少对于昂贵原料的依赖,减少安慰性添加剂的使用,药物使用更合理,控制配方成本且有稳定的养殖表现。
南京农业大学韩兆玉教授
奶牛生物发酵饲料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韩教授指出:生物发酵饲料在奶牛上的研究与应用已成为目前科研热点之一。其在奶牛机体内的作用机制与猪、鸡等畜禽不同,与反刍动物特有的瘤胃消化结构密切相关。正常的健康的瘤胃给奶牛提供50-80%蛋白质需要;80%以上的能量需要。瘤胃功能正常,则日粮消化率高;奶牛采食量也高,产奶量增高。奶牛生物发酵饲料在奶牛体内能够促进有益菌的作用、抑制有害菌的作用、发酵产生丰富小肽、氨基酸和有机酸等营养物质,提高营养物质消化吸收,还能提高机体免疫应答能力等。
浙江博士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罗博博士
微生物发酵植物蛋白激励及其在猪饲料中的应用
罗博士指出,微生物发酵降解获得酸溶蛋白(小肽+游离氨基酸),代谢获得有机酸(乳酸、核酸、核苷酸等)、活性消化酶和其他代谢废物(酵素)是发酵产物的又一重要特征。发酵产品的优势和差异,更重要的体现在微生物性能及其代谢废物含量的多寡。遗憾的是,目前的标准并没有这方面的表述。最后,罗博士还介绍,应用微生物发酵豆粕饲喂断奶仔猪,可促进仔猪生长,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其中以8%的添加效果较好;仔猪饲喂含微生物发酵豆粕,消化功能得以改善,其可提高仔猪对中粗蛋白的消化率,有效维持肠绒毛平整光滑的形态,提高肠黏膜中二糖酶的活性,提高胰脏及胃肠道内容物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发酵豆粕饲喂仔猪减轻了其对仔猪的免疫刺激作用,从而维持血清中免疫球蛋白正常水平,维持全血及脾脏中B、T淋巴细胞的正常增值,提高脾脏和肠系膜淋巴结等免疫器官的脏器指数,提高仔猪的免疫能力。微生物发酵豆粕还提高了日粮中的氮、磷的利用率,有利于环境保护。
上海杰康诺酵母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王建霞博士
酵母硒在国内外畜禽生产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王博士在报告中介绍了硒的作用,她指出,硒能强化免疫力,强化对病原的防御机制,预防肌肉萎缩症;在生殖方面能够减少胎盘残留,改善精液品质和生殖力,提升孵化率;对畜禽产品方面能够增加奶制品、蛋品、肉品等的硒含量,改善牛奶品质(减少体细胞数)和肉质(降低肉品氧化程度)。含有高含量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脂质是最容易产生过氧化的,饲喂过氧化优质会降低猪和肉鸡生长性能,增加氧化代谢水平,使用酵母硒之后氧化能够得到明显改善,预防细胞破碎,提高能量利用率。
中科院过程生化研究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王云山研究院
木质纤维素原料发酵生产益生菌
王云山研究员介绍:木质纤维主要有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通过非共价键和共价键连接而成的,为提高木质纤维素类物质的利用率,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预处理,破坏木质纤维素的紧密结构。当发酵液中丙酸浓度达到10g/L时,进行扩张床吸附分离丙酸,扩张床偶合发酵周期为192h,丙酸产量为33.37g/L,较分批补料发酵提高了67%,费氏丙酸杆菌的有效活菌数达到2.42×1012cfu/mL。。醋糟酶解液培养基可以用来生产地衣芽孢杆菌,摇瓶发酵结果表明,发酵周期为28h,活菌数可达到2.03×109cfu/mL,高于葡萄糖培养基发酵的活菌数(8.07×108cfu/mL)。分批补料发酵结果表明,地衣芽孢杆菌的发酵周期为18h,活菌数
达到 8.25×109cfu/mLcfu/mL,芽孢产率为80%以上。醋糟酶解液可以代替玉米粉发酵生产枯草芽孢杆菌,初始醋糟葡萄糖浓度为20g/L时,摇瓶发酵24h,活菌数为2.81×1010cfu/mL,芽孢产量达到80%,初始葡萄糖浓度越高,芽孢生成时间越长,但当醋糟葡萄糖浓度为50g/L时,活菌数可达到4.01×1010cfu/mL,但此时仅有少量芽孢生成。
北京挑战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张广民博士
饲用酶制剂应用研究与评估
张博士系统地介绍了饲用酶制剂应用现状、存在问题与未来应用前景,阐述了近年来国内酶制剂的研究进展以及耐高温植酸酶、水产用植酸酶和一些单酶的应用研究,列举了酶制剂在各种动物中的使用效果,还特别指出酶制剂在发酵饲料中的作用以及未来待开发的应用方向。
浙江农林大学副教授杨彩梅
微生态制剂研发的新进展
杨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微生物能利用宿主肠道特定的营养环境,肠道微生物间存在群体感应,对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新的微生物的加入进行调整,以形成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微生物群系。共生微生物可消化宿主不能消化的食物,增加宿主对单糖和短链脂肪酸的吸收,促进宿主对能量的吸收和储存。使用饲用微生物添加剂的目的就在于恢复优势种群,减少有害微生物的作用,有益微生物在体内可竞争性抑制病原微生物粘附到肠黏膜上皮细胞上,同病原微生物争夺有限的营养物质和生态位点,并将其取出定殖地点,从而不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一些需氧的微生物特别是芽孢杆菌能消耗肠道内氧气,造成局部厌氧环境,有利于厌氧微生物生长,抑制有害微生物生长,微生物制剂还是良好的免疫激活剂,也能够产生有益代谢物。
思科福(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经理田子罡
中小农牧企业拓展生物发酵饲料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田子罡经理在报告中指出,目前中小企业生存空间日益缩小:品牌小、人才技术缺乏,原料采购优势差、资本优势较差、销售区域受到一定限制并被外来企业打压、创新能力差、产品同质化严重,企业产品模式亟待创新升级。企业发展模式要从技术模式、产品模式,进行探讨,还要从市场上、战略上进行探讨。
美国金宝公司亚洲区技术经理冀飞博士
如何选用真正有效的有机微量元素产品
冀飞博士在报告中介绍了金属特定氨基酸络合物是由可溶性金属盐与特定氨基酸络合而成,金属氨基酸络合物是由一个可溶性金属盐与一个氨基酸络合而成的,金属蛋白盐是由一种可溶性盐与多个氨基酸和/或部分水解蛋白螯合而成的,螯合物是由一个可溶性的金属盐类中的一个金属离子与多个氨基酸反应而成,金属多糖是由一种可溶性盐和一种多糖溶液复合而成。有机微量元素具有有效地加快生长、改善效率、改进繁殖、增强免疫等功效,是科学养殖的有效解决方案。
浙江汇能动物药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贵才博士
生物饲料应用及产业化
陈博士在报告中介绍了生物饲料的种类,他指出生物饲料必须满足:技术上可行性,生产上可能性和市场上可用。陈博士还指出了生物饲料研究方向是往以下几个方面走:酶制剂、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功能性蛋白肽与氨基酸、有机微量元素、植物与微生物提取物、益生元(寡糖)、发酵及酶解饲料、其他生物技术相关产品,评价与检测技术等。
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林敏研究员
全球农业生物技术农业趋势
林所长介绍到,农业生物技术进入全球化布局新阶段,技术与市场垄断更加集中,世界各主要经济强国都把农业生物技术确定为21世纪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高技术,围绕农业战略性新型产业的国际竞争日趋白热化,我国已经进入一个必须依靠农业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新阶段。新形势下,突破耕地和水等资源约束,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农业生物技术的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目前,我国涉及农业生物技术的各类研究机构已超过200家,在国家层面初步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到产品开发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创新体系。农业生物技术是21世纪发展最快、突破最大、前景最广的战略高技术之一,是推动新一轮农业产业革命的决定性力量。
生物饲料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蔡辉益研究员
生物饲料科技发展趋势
蔡主任指出,发展生物饲料具有重大意义:节约粮食,减缓人畜争粮;有助于解决饲料资源及饲料添加剂匮乏的问题;减轻养殖业造成的环境污染;保障动物产品质量安全。针对生物饲料产品的特征要求,开展相关微生物和基因的筛选、分离和功能验证,尤其要注重特殊环境微生物和未培养微生物中的基因资源,利用最新发展起来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建立基因资源直接分离的高通量技术方法及有效的快速功能评估系统,获得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应用价值的新基因资源,建立生物饲料产品相关基因资源的高通量筛选技术和快速功能评估体系。生物饲料的系统集成是生物饲料工程化研究的重点之一,一种生物饲料产品的研发往往需要应用几种生物技术,需要进行集成创新和重点突破,研究其使用方法和标准;此外,也应当研究生物饲料产品应用和其他饲养技术系统集成,建立相应的配套应用技术体系,方可促进重大生物饲料产品的研发、产业化和推广应用。
此次各位专家以及参会嘉宾还围绕“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需要,提升我国生物饲料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全力推动中国饲料和畜牧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为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做出积极的贡献”等话题展开研讨并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