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kinamycin类化合物B环缩环机制
图2:kinamycin类化合物A环变形机制
Kinamycin类抗生素,包括kinamycin、fluostatin和lomaiviticin,具有显著的抑菌以及抗肿瘤活性。从结构上看这类化合物包括三个典型特征:高度氧化的A环、苯并芴的B环,以及B环的重氮基团取代。据报道这三个官能团都与其药物活性有关,但合成机制未知。
杨克迁课题组首先阐明了kinamycin的B环缩环机制。体内的遗传学实验使研究人员分离到香豆素类和三聚化的苯并芴类化合物,有力地证明了B环氧化开环后醛酸中间体的存在,并且促使研究人员首次提出缩环过程经历苯并芴中间体。体外酶学实验确认了氧化酶AlpJ与AlpK连续反应催化蒽醌向苯并芴酮结构转化。另外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氧化酶AlpJ与AlpK的同源蛋白编码基因在lomaiviticin和fluostatin基因簇内也保守排布,进而得出推论,它们负责相应化合物的B环缩环反应。
同类抗生素fluostatin和lomaiviticin的A环在结构上与kinamycin差异显著,本研究大胆假设它们经历相似的变形过程。通过体内遗传学实验,首次扩展了合成kinamycin的生物合成基因簇并且选择了能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环氧化物作为生物合成机理研究的突破点。进一步通过体内遗传学实验和体外酶学实验证明了环氧化物水解酶Alp1U的功能,对应lomaiviticin合成基因簇内的Lom6也确认为环氧化物水解酶。该研究直接说明了在lomaiviticin中也存在环氧化物中间体以及相应的环氧化物酶和水解后的四羟基中间体,进而推导出lomaiviticin的A环变形新机制。这对于阐明lomaiviticin二聚化的合成机理有指导意义。
上述研究结果分别发表在Chemical Communications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杨克迁课题组的博士研究生王斌和微生物所任晋玮博士为第一篇文章的并列第一作者。博士研究生王斌和郭芳为第二篇文章的并列第一作者。杨克迁研究员和范克强副研究员为通信作者。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973”的资助。同时该研究还得到了法国洛林大学的Bertrand Aigle博士,微生物所李莉媛博士以及任晋玮、艾国民和王文昭等老师的大力帮助。(文章来源:中国酶制剂)